在院领导统筹部署、科教科全程指导及学生管理办公室协同保障下,昆明市儿童医院儿内综合科这个成立不足两年的年轻科室,贯彻医院“严在临床、暖在细节”的带教理念,深耕教学工作,连续收获住培医师、研究生及基层进修医师的锦旗与创意奖杯致谢。从深夜陪学员逐句修改病历文书的手把手指导,到每月集体生日会上手写祝福卡片的温情关怀,再到为基层医师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方案,科室用点滴行动诠释医院“以情育人”的教学温度,赢得学员“儿童医院像家一样”的真挚评价。
锦旗致谢:临床带教的温度与厚度
2024年6月至8月,2021级张智枢、刘俊志等住培医师在轮转期间深切感受到医院的带教温度。儿内综合科带教团队以“分层递进”模式展开教学:刘凯主任通过每日晨间查房示范问诊技巧,强调“从主诉到鉴别诊断的逻辑闭环”;黎阳、郭诚、卢红三位主治医师结合病例,指导住培医师掌握儿童常见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;杨凤琪,朱慧花两位主治医师则负责床旁操作培训,手把手纠正操作细节。结业时,住培医师赠予“科室精心育桃李,规培感恩结情义”锦旗,直言在儿童医院学习“每个环节都有老师托底,心里特别踏实”。
奖杯点赞:师生互动的智慧与幽默
2025年2月,2023级和2024级研究生联合前卫社区进修医师夏耀胜,为儿内综合科送上刻有“6,教的真好!”的创意奖杯。这句网络热词源自师生查房时的默契互动——黎阳,卢红,杨凤琪,朱慧花四位主治医生将儿科诊疗要点总结为“三到法则”:眼到(观察患儿面色、呼吸等细微体征)、手到(规范执行心肺听诊、标本采集等操作)、心到(用玩具安抚患儿情绪)。进修医师夏耀胜笑称:“还有老师们总说的三问1. 定位之问:哪里不舒服?2. 定性之问:可能是什么原因?3. 定情之问:症状有多严重?这‘三到’加‘三问’,可不就是‘6’嘛!”
学术赋能:从临床到科研的“全链条”带教
“白天跟着老师查房,晚上蹭‘科研小郭课堂’——这是我们的学习日常。”研究生们提到的“小郭”,是科室主治医师郭诚。过去一年半,这位年轻医生利用休息时间,为研究生和住培医师搭建起“临床问题→科研设计→论文落地”的全流程训练平台。“文献检索必须用PICOS原则锁定目标!”郭诚指着屏幕上的Meta分析初稿强调,“比如你研究儿童哮喘用药依从性,Population要细化到‘6-12岁确诊患儿’,Outcome不能笼统写‘疗效’,得明确是‘用药次数达标率’还是‘肺功能改善值’。”围坐在旁的研究生快速记录要点。这种“较真”贯穿每个环节。如今,学员们已养成习惯——每晚离开值班室前,都会互相拷问:“今天的研究设计,PICOS过关了吗?”
医教协同:优质资源下沉基层
在医务科的支持下,儿内综合科以“授人以渔”的理念,累计接收西山区前卫社区和保山地区等3名基层医师进修,创新推出“早临床、午实训、晚复盘”三段式速成带教:通过早间重症查房,从“哭闹患儿肺部喘鸣音识别”等细节切入,手把手传授规范化诊疗逻辑;午间在模拟人上教授急救技能,穿刺训练等基层急需技能,破解“一听理论就会、一上手就慌”的实操困境;晚间复盘则聚焦社区转诊预警信号,如“发热合并皮疹警惕川崎病”“夜间喘息加重提示哮喘失控”,将复杂指南转化为一线可用的“行动清单”。“现在家长不再觉得基层只能测量体温,我们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。”夏医生翻着学习记录感慨。从技术帮扶到信任重塑,儿童医院正用教学之力,织就基层儿科健康守护网。
结语:荣誉属于医院,未来始于同心
“锦旗和奖杯真正的归属应是医院。儿内综合科只是昆明市儿童医院教学的一个缩影,没有院领导搭建的医教协同平台,没有科教科的全程指导、学生管理办公室的后勤保障、医务科和信息科的大力支持,年轻科室很难在短短两年内培训41名住培医师及研究生、20名实习生,3名基层进修医师。”科主任刘凯表示。未来,科室将以感恩之心接续奋进,让“医院的托举力”持续转化为“人才的成长力”,为培养“能看病、会思考、有温度”的儿科人才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