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视人文修养,做一个主观医生
20世纪的医学发展仿佛从“上帝”那里获得了“魔杖”,奇迹不断,霞光漫天。医生不仅要掌握高端的设备和技术,还要有“人文”观念,眼中不仅有疾病本身,更要有疾病的载体“人”,要有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和关怀。
人文修养是医生的基本修养,是医生的灵魂,因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。现今,将医学规划于自然科学,属生命科学范畴。实际上,医学与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自然学科完全不同,与动物、植物等生命学科也有很大差异。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,或有生命的人。人们有思想、感情、意识,甚至家庭、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等背景都对人的生命健康起作用。人是自然与社会共同“打造”的,又是对自然和社会有“反应”的活的机体、活的灵魂。
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,它既是一门科学,又是一门人学,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。医学的结构就像一个“人”字,一撇是技术的医学,一捺是人文的医学。由于科技的发展,人文医学的这条腿在逐渐短缩,医学出现了不和谐。
人们常说: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3个品质:精确(accuracy),诚信(honesty)和博爱(humanity)。病人需要的不一定是有名的医生,而是需要真正关心他们的医生。愈成熟的麦穗,愈懂得弯腰;愈懂得弯腰,才会愈成熟。
一个人仅有专业造诣,没有人文修养,就等于失去了医者的灵魂。
正如中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所说的那样:“医生面对的不是疾病,而是病人,并且是处在特定社会条件下、有心理反应的病人。当一个好医生,应该有高尚的医德、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”。因此医生给病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关爱。医生给病人所开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。
科学求真、艺术求美、医疗求善。医学把真、善、美都结合起来了,所以做一个好医生不容易,要学点文学、要学点艺术、要学点哲学。真善美是做人的追求,更是一个医生的义务,文学的情感、艺术的美感、音乐的梦幻、书画的神韵,常常会给医生疲惫的头脑及枯燥的生活,带来清醒和灵性。当我们有了丰厚的人文底蕴的时候,我们便会有一种升华的感觉。这时,再追寻与反思医学的目的,就不难理解,治疗(包括手术)显然不总是意味着治疗某种疾病,而是帮助患者恢复个人的精神心理与生理身体的完整性,医患关系,也不意味着我们只注重疾病过程,更应该考虑病人的体验和意愿。
只要我们不断提高人文修养,虽然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不一定成为像王明旭博士那样:可以跳出曼妙舞姿、演奏优美音乐的国际知名的专家,但我们也能成为一个主观医生,成为病人信赖的朋友。
新生儿科 杜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