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见儿童实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简介
作者:   来源:   时间:2023-06-16    【字体:

小儿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小儿生命的主要疾病,据张金哲院士主编的《现代小儿肿瘤外科学》(2003年版)提及,其年发生率约为12/10万儿童,其中约2/3为实体瘤。

1. 病因

1.1.胚胎发育障碍 

    胚胎发育异常有关:血管瘤、淋巴管瘤

    胚胎残留组织所产生:畸胎瘤、肾母细胞瘤

    肿瘤可合并其他先天畸形:肾母细胞瘤合并尿道下裂。

1.2.遗传因素 

    结肠息肉病、视网膜母细胞瘤。

1.3.放射线 

    最多见的是白血病、甲状腺癌等。

2. 病理

    小儿多见良性瘤,良/=3:1

    软组织肿瘤多属良性,器官的肿瘤多属恶性。

    来自中胚层的血管瘤、淋巴管瘤常见于小儿,却罕见于成人。

    来自胚胎残留组织的肿瘤如畸胎瘤、肾母细胞瘤、肝母细胞瘤等几乎是小儿独有的。

    小儿常见肉瘤和造血系统肿瘤,特别是急性白血病、骨肉瘤、横纹肌肉瘤。

    成人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,均罕见于小儿。

3. 肿瘤的自然病程
  1
)诱发期

  2)原位肿瘤期

  3)亚临床期

  4)侵袭期

  5)播散期

4. 临床表现

4.1.无痛性肿块  常是小儿肿瘤的主要症状

4.2.多数恶性肿瘤一般并不表现明显的全身症状。

    小儿恶性肿瘤即使肿瘤已相当大,甚至已有转移时,也常没有贫血、恶病质现象。这类肿瘤患儿也常因无疼痛、无症状而被延误诊治。

5. 转归

5.1.肿瘤进行性增大 

    良性肿瘤增长缓慢,恶性肿瘤生长迅速,并向周围浸润,有远处转移。小儿多见肉瘤,故血行转移比淋巴道转移更多。

5.2.肿瘤相对稳定 

  • 血管瘤

3.肿瘤自然消退 

  • 毛细血管瘤、神经母细胞瘤。

6. 诊断

        要做到早期诊断,就要重视和发现儿童表浅和深部的无痛性肿块。

6.1.病史及临床表现

6.2.血液学及细胞学检查:血及骨髓及腔液

6.3.生化检查:  甲胎蛋白、铁蛋白

6. 4内分泌学的检查:儿茶酚胺尿内最终代谢产物: 3甲氧基4羟基杏仁酸(VMA)、血清中NSEneuron specific enolase)

 6.5. 内腔镜检查:

     乙状结肠镜、膀胱镜、胃镜、腹腔镜

 6.6.  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

6.7.影像检查 

    超声检查  无创伤检查,常做为初步筛选并做手术前后的随诊检查,并可协助做定位穿刺。

    X线检查:

(1)平片可见钙化、骨骼影像以及肺野、纵隔阴影等。

(2)静脉尿路造影是小儿腹膜后肿物的主要检查。

(3)胃肠道造影用于与消化道有关的舯物。

(4)下腔静脉造影及各部位血管造影

5)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显象 (CT) 能提示肿瘤分期。

    磁共振成像(magnetic resonance  imaging,MRI)

    同位素扫描,如碘用于甲状腺肿瘤。

    Pet-CT

7. 治疗

    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以手术切除为主

    恶性肿瘤则应采取手术、化疗、放疗及其他治疗(免疫治疗、介入治疗、 生物治疗等)的综合措施。

8. 预后

    小儿应以5年无肿瘤复发及转移作为治愈的标准。

    目前提出长期存活率概念代替治愈。

9. 儿童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外科手术治疗
目的

         手术切除肿瘤;帮助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,许多研究表明肿瘤切除使肿瘤细胞大量减少的同时,免疫功能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。

 

1儿童肿瘤发展过程的外科治疗

病程阶段

手术方法

治疗效果

诱发期

预防性手术

预防肿瘤发生

原位肿瘤期

局部切除

治愈

亚临床期

局部切除或局限性根治

治愈

侵袭期

根治或扩大根治手术

有望治愈

播散期

姑息手术或肿瘤减量手术

无手术治愈可能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 小儿肿瘤外科治疗的概念,并不仅仅局限于60%70%的肿瘤切除或根治手术,还有诊断性、转移肿瘤的外科手术和功能重建、康复手术。

         某些手术趋向于更广泛、更根治,如血管移植、器官移植在小儿肿瘤外科的应用,肝血管控制下的肝三叶肿瘤切除等。

         另一些手术则可以趋向于保守而依靠化疗和放疗等辅助治疗,以达到保证生活质量的目的。

小儿肿瘤的诊断性手术

         在小儿肿瘤的诊治中,为了临床及病理分期、分级、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,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学诊断,这是小儿肿瘤治疗的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 1    细针穿刺活检

         2    淋巴结活检

         3    肿瘤切取活检

         4    肿瘤切除活检

         5    内镜、腔镜活检

         6    骨髓穿刺活检

         7  胸腔液、腹腔液、脑脊液和瘤腔液细胞学分析

细针穿刺活检术

        穿刺方法要点

        彩超下选取穿刺点及取材点:穿刺针路径需避开主要的血管束及邻近的组织器官,取材点为瘤体周边区的可疑阳性实体组织。

        基础麻醉加局麻下或大龄儿童仅在局部麻醉下操作,患儿须保持体位不动。

        适应症:B超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对肿瘤可疑患者,无论是原发、复发或转移均是针吸活检的主要适应症。

        禁忌症:凝血像异常者,必须纠正达到正常后才能行穿刺;穿刺路径必须经过重要脏器者;包块已浸及所在器官包膜,穿刺导致肿瘤破溃播散危险性极大者。

        穿刺针道的肿瘤种植小于0.01%

        总体诊断阳性率在90%-95%之间。

        诊断中敏感率为90.7%,其特异性为100%

小儿肿瘤的根治性手术

1    一期根治性手术

          一旦肿瘤确诊,在术前准备后直接对原发肿瘤连同周围转移淋巴结,甚至累及脏器一并切除,称为一期肿瘤根治手术。根治性手术,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。

2    延期和选择性二次手术

           延期手术是在肿瘤确诊后,通过术前化疗或放疗,使原发肿瘤缩小及转移病灶得到理想控制后再行肿瘤根治术。

         选择性二次手术的要点是争取肿瘤完整切除、区域淋巴结清扫和可能残存肿瘤细胞的肿瘤床的清理。

小儿肿瘤的姑息性手术

1    姑息性手术

          姑息性手术的目的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术,对某些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不能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目的者,为缓解肿瘤所产生的某些症状和并发症进行的手术,为提高生存质量和创造条件待化疗、放疗等辅助治疗后争取再次根治。

2    减积手术

          减积手术仅适合于原发病灶的部分切除后,残留肿瘤能用其他治疗方法较有效的控制例。而某些放疗、化疗均不敏感者,除为了姑息性切除缓解症状外,一般不应作减积手术。

小儿转移和复发肿瘤的外科治疗

         恶性肿瘤细胞离开原发肿瘤向周围组织进攻称为肿瘤侵袭,以肿瘤细胞突破基膜为标志;肿瘤的浸润是指肿瘤异常细胞分布于组织间隙的现象,沿浆膜及黏膜面蔓延是肿瘤浸润的主要途径;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,到达不连续的组织继续增殖生长,形成同样性质肿瘤的过程,称为肿瘤的转移,淋巴道、血道种植转移。

         手术清除临床已明确转移的肿瘤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,但IVs期神经母细胞瘤,无明确转移的淋巴结的清扫与否,争议甚大。

1    小儿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

         小儿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还是肺、肝、脑转移。对于肺转移,至今手术指征的掌握仍按照Mecormark原则:①原发病灶控制;②除肺外无其他转移灶;③无手术禁忌证;④除外科手术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。

         肝转移灶的处理除了原发病灶完全切除和其他转移灶排除之外,转移灶的病变局限十分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 小儿肿瘤脑转移手术机会相对较少,原发病灶完全控制和其他转移肯定除外前提下,才行脑转移肿瘤的切除术。

2    复发肿瘤的外科处理

         复发肿瘤的外科手术疗效较原发肿瘤要差,但绝非无望。能再次手术完全切除者,均应争取手术。

5.小儿转移和复发肿瘤的外科治疗

         恶性肿瘤细胞离开原发肿瘤向周围组织进攻称为肿瘤侵袭,以肿瘤细胞突破基膜为标志;肿瘤的浸润是指肿瘤异常细胞分布于组织间隙的现象,沿浆膜及黏膜面蔓延是肿瘤浸润的主要途径;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,到达不连续的组织继续增殖生长,形成同样性质肿瘤的过程,称为肿瘤的转移,淋巴道、血道种植转移。

         手术清除临床已明确转移的肿瘤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,但IVs期神经母细胞瘤,无明确转移的淋巴结的清扫与否,争议甚大。

1    小儿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

         小儿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还是肺、肝、脑转移。对于肺转移,至今手术指征的掌握仍按照Mecormark原则:①原发病灶控制;②除肺外无其他转移灶;③无手术禁忌证;④除外科手术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。

         肝转移灶的处理除了原发病灶完全切除和其他转移灶排除之外,转移灶的病变局限十分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 小儿肿瘤脑转移手术机会相对较少,原发病灶完全控制和其他转移肯定除外前提下,才行脑转移肿瘤的切除术。

2    复发肿瘤的外科处理

         复发肿瘤的外科手术疗效较原发肿瘤要差,但绝非无望。能再次手术完全切除者,均应争取手术。

小儿肿瘤术后的功能重建与康复手术

         1.术前估计

         1    肿瘤分期和手术方法选择

         肿瘤的分期目前较普及的是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TNM分期法,治疗前临床分期(CTNM),手术分期(STNM),术后的病理分期(PTNM)。特殊的分期方法,如肾母细胞瘤的NWTS分期、神经母细胞瘤的POGINSS分期等。复发的肿瘤一般不进行临床分期。

2    肿瘤患儿手术耐受性估计

1)肿瘤患儿的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及其对手术的影响

    ①体重下降超过5%;②血浆白蛋白<32g/L

2)肿瘤患儿的手术耐受性判断和准备

    ①患儿一般情况的估计

    ②手术对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估计

    ③手术的复杂程度和手术死亡的估计:有些  患儿不能耐受手术时不应盲目施行手术,必须经过术前化疗控制肿瘤和纠正全身情况后才能争取手术。

    ④麻醉的正确选择

2. 术前准备

1    全面的术前检查

2    蛋白能量营养不良的纠正

3    术前用药

          1  维生素

          2  抗生素

          3  其他特殊用药

4    胃肠道准备

5    备皮和备血

6  术前饮食准备

小儿肿瘤的外科治疗原则

        小儿肿瘤外科医师应当不同于一般的小儿外科医师,除了肿瘤外科操作之外,还须掌握肿瘤外科的理论和肿瘤的其他综合治疗方法,要重视患儿全身机体免疫与肿瘤的关系,注意①外科手术指征的选择②手术后治疗控制与功能损伤的关系③防止远处转移和扩散。

1.医源性肿瘤播散的预防

1    术前检查准备时的播散预防

2    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的预防

3    肿瘤细胞局部种植的预防

        蒸馏水冲洗腹腔、胸腔等,顺铂、  5-FU抗肿瘤药物冲洗创面。

2.原发灶的切除

         小儿原发肿瘤切除时,为避免邻近器官损伤和过度的正常组织切除,一般要求切缘距肿瘤边缘23cm,不像成人那样要求5cm以上

3.淋巴结清扫的原则和争议

         小儿肿瘤的淋巴结清扫,历来是一个争议较大的,但是对明确已有转移的区域淋巴结,必须连同原发肿瘤一起作整块或分段切除,这一观点无异议。

         近年来,小儿肿瘤外科的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均倾向于谨慎进行。

其他治疗方法在小儿

实体肿瘤的综合应用

外科辅助化疗在小儿肿瘤的临床应用

1    术前化疗

     又称早期辅助化疗或新辅助化疗

2    术中化疗

     术中药物的静脉滴注,顺铂、5-FU等对腹腔置管持续冲洗

3    术后化疗

      一般主张术后早期足量化疗,多在手术当天或第二天即予以化疗

4    根治性化疗

5   姑息性化疗

         3小儿常见恶性肿瘤对化疗的敏感程度

敏感

较敏感

不敏感

恶性淋巴瘤

软组织肉瘤

甲状腺癌

肾母细胞瘤

尤文瘤 

黑色素瘤

恶性生殖细胞瘤

肝脏恶性肿瘤

肾癌

神经母细胞瘤

骨肉瘤

 

胚胎性横纹肌肉瘤

 

 

 

外科辅助放疗在小儿肿瘤的临床应用

         外科手术切除与放射治疗的配合应用,主要取决于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和对放疗损害的估计。绝大多数小儿恶性肿瘤对放疗均敏感,但由于放疗对儿童生长发育,尤其是骨骼生长、性腺功能、智力发育的损害作用,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,不像手术辅助化疗那样普遍。

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

1   介入治疗

      1)手术辅助介入治疗在小儿肝脏恶性肿瘤治疗的应用

      2)介入治疗辅助手术在肾母细胞瘤治疗的应用

      3)介入治疗在腹腔、腹膜后、颅内及肢体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趋势

介入治疗术

        介入治疗(interventional therapy)是指在放射影像诊断仪引导下进行的外科操作,有放射诊断和临床治疗的双重意义。随着放射影像设备和穿刺器械、导管的发展,介入治疗在近年来已广泛用于血管疾病和肿瘤的治疗。目前开展的介入治疗可分为导管性和非导管性两大类。前者包括应用导管插管作血管成形、溶栓、闭塞畸形血管或动脉瘤,以及经肿瘤供血动脉作肿瘤的栓塞、化疗灌注等。非导管性介入主要有各种经皮穿刺活检、局部药物注射和抽吸、引流等。肿瘤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肿瘤栓塞、化疗灌注、肿瘤消融、管腔内支架和导向穿刺局部药物注射等。

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

2   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

          近年来在外科手术切除小儿恶性肿瘤后,应用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辅助强化疗,大大缩短术后化疗时间,而且使手术后的生存率大大提高,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也有所改善。

分享到

返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